在很多人看来,常喝乳酸菌饮品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,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便秘、消化不良等问题。市场上五花八门的“无糖”、“0脂肪”乳酸菌饮品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。然而,最近乳酸菌这个品类出现了问题。
未开封却出现黑色异物?
据澎湃新闻报道,27日吉林桦甸一位市民在超市购买5瓶好益多乳酸菌饮品给小孩饮用。一个小孩喝了后发现味道不对,于是给家人说,家长尝了一口也发现味道不对,拿着产品仔细一看,发现了瓶内飘着黑色异物,看到这里小朋友顿时觉得恶心,当场就呕吐了。
拿着这几瓶未饮用和有异物的产品来到了购买的超市,超市负责人联系到供应商钟先生,向他说明情况后,供应商钟先生表示这是漏气引起的,只能向他赔偿一箱产品,但当事人表示拒绝这样解决,希望能赔礼道歉,并告诉当事人这个黑色异物到底是什么?因为孩子吐出来的就有黑色异物。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,必须要弄清楚了。
供应商钟先生告诉澎湃新闻,首先提供的产品是打开过的,无法判断导致黑色异物的诱因,其次,就是因存放不当与空气产生了氧化菌,产品未过期对身体不会有影响。最后该供应商表示,医院检查,如果证明是因黑色异物导致的,我们该赔偿多少是多少……
截止发稿前,目前双方仍在协商中……
乳酸菌这两年问题也是频频出现,市场火爆的同时,我们对它真的了解吗?专家指出,乳酸菌饮料行业存在很多问题,消费者亟需了解真相。
问题一:大多数喝下一瓶,糖摄入量就超标
饮料包装上印有营养成分表,其中每百毫升饮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,几乎就可理解为每百毫升饮料的含糖量。查看多个品牌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营养成分表发现,这类饮料普遍高糖。
比如,养乐多每百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15.7克,是调查产品中含糖量最高的;味全原味活性乳酸菌饮料每百毫升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5.1克,换算下来,喝下这瓶净含量为毫升的饮料,相当于摄入约66克糖,是世界卫生组织每日推荐糖摄入量25克的两倍多。
“活性乳酸菌饮料必须加点糖,作为维持活菌活力的养料,”朱毅表示,但很多企业大量加糖的目的在于,打造酸甜可口的诱人味道,让消费者一喝难忘。
问题二:“0脂肪”不代表没热量
纳食发现,有一类乳酸菌饮料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“0脂肪”字样,比如光明“植物活力”芦荟味活性乳酸菌饮料,并宣称能“体验与众不同的轻盈、舒畅”。
不少消费者表示,“0脂肪”让他们想到这类饮料有助减肥。但看了营养标签发现,每百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,高达14.5克。是否利于减肥取决于热量,而不是脂肪含量。
这类饮料普遍高糖,热量不低,喝两大瓶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位女士吃一顿晚饭的热量,不利于减肥。这样宣传虽不违法,但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。
问题三:菌种太花哨未必好
调查发现,现在乳酸菌饮料常用的菌种有干酪乳杆菌、副干酪乳杆菌等。当下一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特点,对菌种名称的标示五花八门,十分混乱,如“B益畅菌”、“B+益生菌”等说法。
对于这些花哨的菌种,别说老百姓看不懂,专家乍一看也不知道什么意思。还有的产品声称含有多种乳酸菌,但如果含多种乳酸菌,每种的数量并不平均,可能不好区分哪种起主导作用。另外,具体饮用效果还取决于菌种之间的共生能力,因此含的菌种越多并不代表产品越好。
问题四:含菌数不是唯一指标
内含多少活菌是很多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宣传重点。记者查阅几款产品的食品标签发现,有的产品写着1×cfu/ml(每毫升样品中含菌量),有的是1×cfu/ml,有的是3×cfu/ml。
如产品内含同种乳酸菌,活菌数高的当然比低的好,但乳酸菌若是不同种类,仅仅比较活菌数就不见得有意义,因为不同种类乳酸菌对人体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数量不同。
朱毅指出,一般来说,活菌数只有达到,甚至是以上才能保证足够活性。所以在选购时,一定要挑选标注活菌数在以上的商品。
问题五:活菌型常温下售卖,保健价值低
活性乳酸菌饮料经常大搞促销,超市乳品冷柜的近一半空间已被这类饮料占据。即使这样,空间还不够用,很多这类饮料像积木一样被堆成“小山”,抢占冷柜周围的纵向空间。
不过,一些产品已几乎接触不到冷气,手感温度近于常温,未能达到包装上要求的2℃~6℃贮存条件,殊不知,活性乳酸菌饮料比较“娇气”,产销过程中如达不到冷藏条件,活性乳酸菌很快就会死亡,活菌数量迅速下降后,产品保健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
除了冷链不够完善,国家标准过低也是问题之一。国家标准规定,出厂3天内,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个/毫升,与不低于个/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。
国家标准还规定,在销售时只要有活菌检出即可,没有具体要求某个时间段内的确切含量,不能保证保健功能。
纳食呼吁,应尽快完善有关国家标准、规范乳酸菌市场,让消费者喝得安心。
部分资料来源:澎湃新闻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