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品牌就是做社交人人都是产品经理

年10月4日,毫无征兆的一天,美国最大的服装品牌GAP宣布换标,以替代使用了超过20年的旧版蓝底白字logo。

↑上面为旧标

↓下面为新标

没想到短短几分钟之后,GAP就沦陷了。

GAP用户讨厌新标,他们认为新标俗气,没风格,没个性,看起来像IT公司而非服装公司。

于是GAP的粉丝们开始到各大社交媒体表达对新标的不满,他们把著名品牌标识修改成GAP新标的样子开嘲讽,他们甚至还恶搞了一个logo生成器,输入任意字母都能生成GAP新标风格的logo。

短短七天之后,GAP就在用户的压力下缴械投降,宣布放弃新标,用回原有标识。

这个史上最短命的新标导致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公关灾难。

GAP更换了品牌部负责人,更换了广告代理商,任命了公司史上首位CMO首席营销官。

那么,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了:品牌到底属于谁?

自大卫艾克以来,品牌资产的观念深入人心。但凡做营销的,都知道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,而作为专有资产的商标更是品牌资产中的资产。

但GAP换标事件却告诉我们,品牌并不完全归企业所有,它也归消费者所有。

品牌不仅代表独特高品质的产品,它也代表消费者的欲望、观念、形象身份、自我认知。事实上,品牌并不存在于货架之上,品牌存在于消费者心中。

打造品牌,其实就是一个与消费者co-creat的过程。企业就是在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享、内容共鸣、传播共振、组织共生的道路上,与用户形成了一个共同体,从而完成了品牌的构建。

品牌就是这个企业与用户构建的共同体。

雷军说“因为米粉,所以小米”,而我们应该意识到,米粉并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生成的组织,它事实上就是出于小米有意识的引导和设计。而人们对米粉的印象和认知,无形中就代表了小米的形象和价值,米粉本身就是小米品牌的一部分。

用户对网易云音乐不离不弃,不是因为它歌多版权多,而是因为UGC。听歌看评论,成为网易云音乐的独有仪式。是广大用户,创造了网易云音乐这个品牌。

一旦我们将品牌视为企业与用户的共同体,那么我们就要承认用户对品牌拥有话语权、主导权,甚至是所有权。

一旦我们将品牌视为企业与用户的共同体,那么品牌的一切行为,不管是产品铺货、广告传播、营销推广、公关炒作、粉丝活动,都是在与消费者进行社交的过程。

做品牌,其实就是做社交。

1.

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,本就是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。而我们通常谈品牌价值,都包含功能价值、情感价值和象征价值。

功能价值,可以由企业在工厂里、在实验室里自主设计,但情感价值和象征价值,则更加需要赢得用户的共鸣,或者与用户共创。

在一个极致竞争的年代,当我们面对商品过度饱和的货架时,单纯强调产品价值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需求,走进他们心里。

在一个移动互联的年代,当我们面对信息过度爆炸的媒体环境时,单纯吆喝式的传播却并不足唤起用户的注意和兴趣,进入用户法眼。

价值要引发共鸣,这就需要产品与消费场景的融合,内容与人格化输出的融合。

前者如味全每日C的瓶身文案输出,如何传递果汁的健康价值,以有效唤起用户需求?

味全的选择是将果汁融入生活场景,不爱晒太阳、昨晚没睡好、电脑8小时、你不爱吃菜,都需要喝果汁。

产品本身变成一个与用户沟通的载体,通过场景化设计唤起用户的共鸣。

后者如江小白的瓶身文案输出,在整个白酒界还停留在讲历史悠久、纯粮发酵、窖藏工艺的时候,江小白悄然完成了一个人格化品牌的构建。

从江小白的名字到产品形象的设计,再到后面铺天盖地的文案输出,江小白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,在于他是一个人,一个你可以与之倾诉、对饮的朋友,而不只是一瓶酒。

什么是好的内容输出?那就是传播主体实现人格化,有血、有肉、有温度、有态度。

惟有将品牌视为一个人,才能把品牌摆在与消费者对等的位置进行交流,而非居高临下的自吹自擂、自说自话。

2.

广告圈有一句名言: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,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。

美国百货业之父约翰·沃纳梅克讲这句话的时候,那还是一个传统的年代,广告业刚刚起步。

换到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,能浪费50%就不错了,很多传播90%的预算都是浪费掉的,广告无人理睬,消费者无动于衷。

对于今天的传播来说,我们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竞争对手,而是来自全新的环境。这种环境的变化,使得传播充满了不确定性,精心设计的广告创意可能没人搭理,传播的走向难以预计。就像你永远不知道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ongqingbdf.com/afhzz/2276.html

当前时间: